葫蘆絲,傣語叫“篳郎叨”,“篳”為傣語吹管樂器的泛稱,“郎”為直吹之意,“叨”即葫蘆,當(dāng)?shù)貪h語又稱為葫蘆簫。葫蘆絲是云南銅簧把鳥類樂器中的一種,起源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,主要分布在云南邊境一帶,唯云南所特有。葫蘆絲作為傣族特色的傳統(tǒng)民族民間舌簧樂器,經(jīng)歷了數(shù)百年的發(fā)展和沉淀,已經(jīng)在全國各地廣泛傳播,繁衍出了極具特色的葫蘆絲文化,成為中國民族文化的瑰寶。
在傣族人民心中:葫蘆被認為是吉祥之物。傣族人民普遍認為“葫蘆象征著女性,竹子象征著男性,美妙的樂符象征著孩子們?!逼湔w蘊含著“夫妻恩愛,家庭和睦相處,生活美滿幸福”的深層含義。在傣語中對葫蘆絲各部位的名稱非常具有特點:吹口叫“索篳” (索:嘴),叫“臨篳” (臨:舌頭),第一個音孔叫“胡貨” (貨:頭),第二到第六個音孔叫“胡岡” (岡:身體),第七個音孔叫“胡光岡”, (光岡:下頦)。從葫蘆絲的各個部位的名稱中可以發(fā)現(xiàn)是與人體的各個部位相互對應(yīng),這表明傣族人民把葫蘆看成是與人等同。
關(guān)于葫蘆絲的起源有兩個神話故事:一個是:傣族中有一位名叫“小卜冒”的男孩,突然,有一天一次山洪暴發(fā),男孩的心上人被困在洪水中,這個勇敢的傣族男孩抱起一個大葫蘆,歷經(jīng)兇猛的洪水,終于,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。佛祖被他忠貞不渝的愛情所感動,把竹管插入金葫蘆,送給了小卜冒。小卜冒手捧起金葫蘆,吹奏出了美妙的音樂,頓時,洪水退去。從此,葫蘆絲就在傣族世代相傳。
另一個是:傣族傳說,上古時代有一頭兇獸,盤踞在傣族地區(qū)吃人和牲畜。傣族有一位名叫“阿泰”的年輕人,不甘兇獸對百姓的威脅,歷經(jīng)千辛萬苦,拜求女媧娘娘解救傣族受苦百姓。女媧娘娘賜予他一只葫蘆,用來降服兇獸。阿泰回到家鄉(xiāng)用葫蘆收服兇獸,但兇獸殘暴,不甘被困,在葫蘆中亂撞,于是阿泰將一根竹子插在了葫蘆的底部,兇獸終于在里面安靜了下來,再也沒有出來作怪。傣族人民非常感謝阿泰,為紀念阿泰對傣族的巨大貢獻,百姓們仿照阿泰收妖的法器制成了葫蘆絲,作為樂器流傳至今。
56個民族非遺傳承保護推廣中心位于天津市津南區(qū)葛沽鎮(zhèn),由天津榮程集團投資建設(shè),其采用全景式輸出中華民族非遺文化生活化、場景化的生活方式,它的建成,吹響了榮程文化戰(zhàn)略轉(zhuǎn)型的號角,以“生命、生活、生態(tài)”為發(fā)展核心,承載著挖掘、傳承、記錄、弘揚的使命,形成全行業(yè)與榮程集團共和、共生、共享、共贏、共榮的高度認知共識和文化行業(yè)高地。